七月的柴达木盆地,烈日炙烤着戈壁滩,空气灼热得仿佛凝固。青海能源鱼卡公司矿区深处,机器轰鸣与矿工身影交织成沸腾图景。在维修准备队井下生产一线作业区,一个瘦小身影正猫着腰,握铁锹在煤渣堆里来回翻找——他是清渣工索生林,同事口中的“渣堆里的眼睛”,也是今年二季度鱼卡公司“明星员工”。
今年52岁的索生林,在鱼卡矿区已做了22年清渣工。清渣看似是“卖力气”的粗活,每日随班组掘进,清理巷道浮煤、矸石,保障运输轨道通畅、设备运转无虞。但索生林有自己的理解,他说:“清渣不是扫大街,渣堆里藏着安全账。
索生林的工具包是队里最“破”的,铁锹柄磨得发亮,前端卷边处用焊条补了三次;手套指节沾着黑煤渍,掌心老茧如硬壳,那是22年与铁锹、煤渣较劲的勋章。“每锹下去得有准头,”他蹲在渣堆前演示,枯树枝般的手指捏着锹柄,“大块矸石要挑出单独放,防卡运输带;浮煤要扫净,免积多引发粉尘超标;铁钉、铁丝也得捡干净,这些小东西进破碎机,能把刀片崩出豁口。”
22年间,索生林总结出“三看三查”工作法。看渣堆颜色辨煤质“黑亮是精煤,灰白是矸石”、看堆型找隐患“尖堆可能藏铁器”、看湿度调力度“湿渣易粘锹要轻铲”;查设备周边是否漏渣、查轨道缝隙是否积煤、查渣车装载是否均衡。这套法子被队部采纳,成为新员工“必修课”。
更让同事佩服的是他的“较真”。去年夏天,新入职的小韩图省事,把浮煤扫进排水沟。索生林当场拦住,黝黑的脸上青筋暴起:“排水沟堵了,水排不出去,设备要泡坏的!”他夺过铁锹,带小韩重新清理,煤渣溅满身也顾不上擦:“咱们清的不是渣,是安全。你图快省的那点劲,可能变成别人的风险。”如今小韩已成骨干,每次带新人都讲这个故事:“索师傅教会我,清渣工的责任,是给整个工作面‘兜底’。”
在维修准备队,索生林还有“渣堆发明家”的外号。井下空间窄,传统铁锹转身难,他把锹把改短5厘米,手柄缠上橡胶防滑套,如今全队都用“索式铁锹”。连休息时,他都盯着渣堆琢磨。妻子郑大姐说,老索回家总爱翻《煤矿安全规程》,书页边角卷得像波浪,连喷浆师傅修喷浆机时,都爱喊他帮忙递工具——“老索闭着眼都知道哪个螺丝在哪个位置”。
今年“明星员工”评选会上,同事们给索生林的评语是:“他像一块煤块,朴实无华却分量十足;又像一把筛子,把隐患筛走,把安全留下。”面对荣誉,这个皮肤黝黑的汉子挠头笑了,眼角皱纹里还嵌着洗不净的煤尘:“我就是个清渣的,把渣清干净,让大家干活安心,比啥都强。”
在鱼卡矿区,像索生林这样的清渣工还有很多。他们每天弯腰上万次,用平凡坚持守护着矿区“血脉”——让“乌金”能源得以安全运出戈壁。正如公司领导在表彰大会上所说:“明星员工不是活在聚光灯下,而是扎根在最需要的地方。索生林的这颗‘星’,是煤海里的微光,照亮了一线产业工人的初心。”(吴天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