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身着红色工装的采样员老赵已肩扛工具,穿梭在煤堆之间。高温下的煤堆散发出的热气,仿佛要将人融化。老赵额头上的汗珠像断了线的珠子,顺着脸颊不断滚落,浸湿了红色战甲,紧紧贴在身上,可他毫不在意,只是专注地手持专业工具,目光如鹰隼般锐利地扫过煤山的每一个角落。他脚步稳健地穿行于不同区域,精准布点、取样,每一个动作都一丝不苟。
在制样区,更是这场“高温战役”的前沿阵地。破碎机与缩分器轰鸣运转,热浪裹挟着刺鼻的煤尘扑面而来。工人们如护送珍宝般将大块煤样送入设备,在高温与震耳噪音中反复操作。汗水滑过专注的脸颊,最终,煤样在热浪的洗礼中,蜕变为小于0.2毫米的待检粉末。每一道工序都是无声的誓言,在高温的淬炼中确保数据真实可靠。
恒湿化验室内,温度计水银柱悄然攀升。工程师杜富涛戴着沾满煤粉的手套,指尖抚过样品标签上的“灰分”“挥发分”字样。窗外热浪翻涌,窗内马弗炉持续散发着灼人高温。班组长王悦的叮嘱穿透设备嗡鸣:“炉温900℃±10℃,时间精确到秒!”一克煤样在精密天平上,承载着整列万吨煤炭的命运裁决。
在这里,每一克煤样都被赋予了千钧之重,每一次灼烧与称量都沉淀着广汇矿业人无形的承诺。一克煤的背后,是千百次精准测量的积累;一纸报告的背后,是无数个默默奉献的身影。这群高温下的质量“守门人”,用科学的严谨对抗着酷暑的煎熬,在热浪翻涌之处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煤炭质量长城。(张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