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陇东能源基地的中国华能煤业公司陈家沟煤矿,是一座始建于1992年的老矿。从设计产能45万吨/年逐步提升至150万吨/年,这座走过三十余载的矿井,如今在绿色发展的时代命题下,焕发出新的生机。2025年9月21日,陈家沟煤矿通过国家绿色矿山核查验收,在煤炭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理念先行 筑牢绿色根基
“绿色矿山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从资源开采到生态修复的全过程实践。”陈家沟煤矿负责人表示。矿井始终坚持“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将绿色矿山建设纳入企业战略,从制度、资金、技术三方面系统推进。
证照齐全、依法办矿是绿色矿山的底线。矿井持有有效的《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等关键证照,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先后通过第三方评估、省级绿色矿山验收。在资源开采方面,矿井采用倾斜分层走向长壁综采低位放顶煤工艺,工作面回采率持续保持在92%以上,符合国家要求。

矿区焕新 从“黑”到“绿”的蜕变
如今,漫步在陈家沟煤矿,一幅“林在矿中、矿在林中、人在景中”的花园式美景跃然眼前。办公区绿树成荫、生产区整洁有序、文化长廊点缀其间,共同构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生态画卷,这是矿井坚定“植绿”的成果。
近年来,矿井累计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矿区绿化与设施升级,陆续栽种法国梧桐、蔷薇、牡丹、冬青等植物,办公区可绿化面积覆盖率达100%,辅助生产区、排矸场地绿化率超过90%。
在设施建设方面,矿井先后建成职工自助餐厅、阳光浴室、休闲长廊等便民设施,更新高杆灯、中华灯等亮化设备,安装立式一体机提升宣传效能。矿区标识统一清晰,功能分区合理,矿容矿貌焕然一新。

科技赋能 智能开采与资源循环双突破
绿色矿山的核心是资源集约与智能转型。陈家沟煤矿大力推进智能化建设,建成自动化综放工作面,实现主煤流运输、通风、排水等系统远程集控。采煤机具备“一键启停”、记忆割煤功能,掘进设备实现高效安全作业。近年来,矿井持续加大科技投入,研发费用从2020年的1424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2647万元,累计投入近9000万元。 通过系统性的科技攻关,累计开展科技项目30余项,取得“五小”成果超过300项,授权各类专利70余件,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科技创新为矿井绿色、安全、高效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资源循环利用成效显著。选煤厂采用重介浅槽+煤泥压滤工艺,煤泥水闭路循环零外排;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100%,全部通过销售或协议单位处置;矿井涌水及污废水处理后全部回用于生
产、消防、绿化,实现中水零排放。

生态修复 动态治理见实效
面对开采带来的地表沉陷、土地损毁等问题,矿井严格执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2019至2025年累计投入4.39亿元,治理面积达1.927平方公里。通过裂缝填埋、耕地补偿、村庄搬迁、自动化监测等手段,实现“边开采、边治理”。
排矸山治理是生态修复的亮点。矿井依据《煤矸石综合利用方案》,投资110余万元分三期对矸石山进行了系统性整治。不仅栽种了2000多棵树木,完成了7150㎡的绿化,还建设了完善的截排水和渗滤液收集系统,最终让昔日的矸石山披上了绿装,实现了全覆盖绿化。
节能降碳,推动清洁生产
在绿色低碳方面,矿井实施综放工作面冷却水循环利用、城市外供水工程等项目,每年减少上排水14.7万m³,地下水取水量控制在22.3万m³。通过燃气锅炉替代燃煤锅炉、空压机余热利用等措施,年减少烟尘排放14吨、二氧化硫排放4吨,空压机余热利用项目年节约天然气13.2万m³,节能降碳效果显著。
矿井将节能降耗融入日常管理,通过每周能源消耗对标、优化生产组织等方式,持续提升能效水平。 在技术装备层面,陆续引进了SVG动态无功补偿、永磁同步变频调速等高效节能设备,从源头上降低能耗,形成了管理与技术双轮驱动的节能长效机制。
企地和谐,文化铸魂暖人心
绿色矿山不仅是环境绿,更是人心暖。矿井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强化企地共建,贯彻落实精准扶贫与乡村教育帮扶政策,通过采购甜玉米、土鸡、土蜂蜜等地方农产品开展消费帮扶,累计向华亭市和静宁县投入帮扶资金69万元。在人文关怀方面,矿井建成职工之家、篮球场等设施,购置图书3200余册,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丰富职工精神文化生活。全面落实“普惠制”关爱行动,坚持元旦、春节等节日开展井口慰问活动,情系女职工健康知识讲座,积极开展困难职工走访慰问,近八年来累计走访慰问困难职工68户,发放慰问金12.5万元。同时,矿井高度重视职工身心健康,2022至2024年共投入336.4万元,专项用于职工职业健康体检工作。陈家沟煤矿以“安全、绿色、智能、效益、幸福”为目标,以华能“三色”文化为统领,将绿色发展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为矿井稳步健康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未来,陈家沟煤矿将继续深化绿色开采、生态修复、循环利用举措,推动绿色矿山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于佳 童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