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湖无波,向光而行

2025/9/29 19:54:25 人评论 分类:矿山文学

   水本无痕,因风起浪;人本无事,因念生波。观那檐下静流,本是澄澈如镜,映得云影天光,可一阵疾风掠过,便搅得碎银乱溅,再难寻起初的安宁。人心何尝不是如此?我们赤手空拳来到世间,本如白纸素笺,无牵无挂,却在岁月长河里,被名为“执念”的风反复吹拂——或是困于他人的目光,为一句闲言碎语辗转反侧;或是囿于自我的遗憾,为未竟的过往耿耿于怀,终究在患得患失里,弄丢了本真的自己。而要寻回这份本真,便需从“阅己”开始,在自省中锚定心的方向。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这份自省,正是“阅己”的内核。它不是沉湎于得失的自怨自艾,也不是苛责于不足的自我否定,而是像翻阅一本厚重的生命典籍,在字里行间看见自己的怯懦与勇敢、迷茫与坚定。就像陶渊明看透官场繁文缛节非己所求,毅然挂冠归隐,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中,读懂了自己真正向往的自在;也如王维远离尘世喧嚣,在辋川别业里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看清了内心对淡泊的渴求。当我们在阅己中读懂了心之所向,便不会再被外界的纷扰裹挟,转而学会与自己的灵魂对话,这份对话里,藏着“悦己”的密钥。


   “悦己”从来不是放纵的自我沉溺,而是阅己之后的从容接纳——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也欣赏生活的细碎美好。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若总盯着缺憾不放,便会如李清照笔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般,陷入无尽的愁绪;可若能换一种心境,在晨光熹微时品一杯热茶,在暮色四合时读一本好书,于蝉鸣蛙噪里听出盛夏的生机,于落叶飘零中见出秋意的静美,便会发现平凡日常里藏满了欢喜。就像苏轼被贬黄州,褪去官场华服,却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中,煮酒论诗、躬耕东坡,把困顿的日子过成了诗。这份悦己的智慧,让心湖始终漾着温暖的涟漪,也为更进一步的“越己”积蓄了力量。


   “越己”,是在悦己的底气里,打破自我设限的勇敢探索。它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壮举,而是如荀子所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般,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与懒惰对抗、与平庸较量。王羲之墨染池水,日复一日临帖不辍,方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书法成就;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耐住清贫与寂寞,才著就《红楼梦》这部千古奇书;就连苏轼也在贬谪的岁月里,不断突破自我边界,从朝堂官员到田间农人,从文人墨客到美食家,在每一次身份转变中都活出了新的姿态。当我们敢于直面内心的恐惧,敢于挑战既定的边界,便会发现,曾经以为的“不可能”,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已做到”,而这份突破,最终让我们回归内心的澄澈。


   人生如舟,心湖为海。风会起,浪会涌,念会生,但只要我们守得住“阅己”的清醒,留得住“悦己”的温暖,扛得住“越己”的勇气,便能在世事浮沉中稳住人生的船舵。不再困于他人的评价,也不再困于自我的执念,任外界风雨琳琅,内心始终如最初的檐下静流,澄澈映天光——这便是对“水本无痕,人本无事”最好的诠释,也是对生命最深情的致敬。(樊莎莎)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