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的水汽还未散尽,安康的十月便浸在了桂香里。这座藏在秦巴山间的小城,总在秋深时被金粟般的桂花点染,甜而不腻的香气从街巷的转角漫上来,像极了当地人温厚的性子。
清晨的滨江公园最是热闹。老人们提着收音机在桂树下打太极,细碎的花瓣落在肩头也不自知。树是几十年前栽下的,枝干粗壮如龙,花开时竟能遮住半条步道。采花人踩着竹梯,将簇簇桂花收进粗布口袋,说要赶在露水未干时送到糕饼铺。安康的桂花糕不同于别处,要掺进本地的核桃碎,蒸出来带着山野的豪气。
拐进西关老街,桂香陡然浓烈。青石板缝里积着昨夜落花,被晨光晒出蜜糖似的亮色。卖蒸面的小贩支起木桌,案板旁总摆着几枝新折的桂花,食客拌面时随手撒两粒,便有了“金粟拌银丝”的讲究。最妙是雨后,水汽裹着花香往人衣领里钻,连晾在竹竿上的蓝印花布都染了甜味。
外婆的桂花酱是童年最盼的滋味。她总选将开未开的花苞,与土蜂蜜一层层码进陶罐,腌到冬至便成了抹汤圆的宝贝。如今她走了,那罐子仍摆在老宅灶台上,每次掀开盖,都像翻开一本泛黄的旧历——原来有些香气,早与血脉长在了一起。
安康的桂花树不仅是风景,更是历史的见证者。老城区的几棵古桂,据说已有百年树龄,树干粗壮需两人合抱。树下常有三五老人围坐,摇着蒲扇讲述陈年旧事。孩子们在树下嬉戏,花瓣落满发梢,笑声与花香一同飘远。
桂花树下也是文人墨客的灵感源泉。本地诗人王老先生曾写道:“金粟满枝头,香飘汉江秋。岁月如歌逝,花香永留。”这首诗被刻在公园的石碑上,成为安康人心中对秋日最深的眷恋。
这香气里藏着安康的魂。它不似牡丹的张扬,倒像汉江的流水,默默滋养着两岸的烟火。游子归乡时,总要先深吸一口桂香,仿佛这样就能把漂泊的岁月重新接续。若你问什么是安康的秋,答案或许就在那棵百年桂树下,在蒸笼掀开的热雾里,在某个突然落泪的瞬间。
安康的十月,是桂花的季节。它不仅仅是一种花香,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文化的传承。每当秋风起,桂香飘满城,安康人便知道,这是家乡最温暖的拥抱。(柯贤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