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剪子来,戗菜刀......” 巷口那声拖着长腔的吆喝,总像一把生锈的钥匙,轻轻一转就能打开我记忆里的木匣子。那年我七岁,住在镇上的小四合院,院墙上爬满了紫豆花,巷口的老榆树枝桠斜斜探向红砖房的灰瓦,夏天一到,浓荫能把半个巷子都罩住。每当这声吆喝顺着巷口飘进来…
在金秋九月的阳光下,我静静地走在队部的院子里,抬头望去,天空湛蓝如洗。风吹过树梢,叶子沙沙作响,仿佛在低声诉说着一代代地质人的故事。作为一名在陕煤地质一三九水文公司的一名女职工,我常常思索:是什么支撑着我们这一群平凡的地质人,几十年如一日,把青春和智慧奉献…
残夜关东声裂胆,铁蹄踏碎山河暗。遍野哀鸿凝血汗,肝肠断,故园万里烟尘漫。八十余秋痕未淡,警钟长绕云天畔。莫让英魂空叹惋,擎肝胆,今朝再把山河捍。 (赵延鸽)
又至九月十八日,风里似乎还裹挟着八十余年前的余响。这一天,无需刻意提醒,那声穿越时空的警报,总会在城市的上空准时响起,像一把钝而沉的锤,轻轻叩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上。 天是寻常的天,云卷云舒,秋阳正好,街上车水马龙,人间烟火如常。可当尖锐的警报划破这份平静,…
山径把星星别在草叶上浅粉 淡紫 金黄都在风里眨着眼睛看我轻踩过柔软的寂静岩壁在青苔里藏了句诗指尖碰过的凉渗出经年的温云影漫过喉头时心湖正漾着圈年轮晚霞烧尽的地方月亮铺开信笺我坐在石上 看银辉漫过肩头像接住无数个朝代的目光夜鸟衔来空寂人与月 谁是过客谁把影子种成…
时维甲辰,序属仲秋。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载之期,山河静穆,云霓低徊。忆昔烽火连天、生灵涂炭之日,感今盛世繁华、海晏河清之象,抚今追昔,思绪万千,乃作此文以铭历史、警世人、彰家国大义。 夫山川者,天地之灵秀,民族之魂魄也。昔者,倭奴凶…
汉水云淡,长安星远,隔岸灯明夜悄。秦岭不碍意相牵,各执责初心共裹。卿频呵暖,吾言矢志,暂别为谋久道。今朝两处担风雨,待来日红绳久锁。 (记者: 席坤)
“爱青山爱绿水爱蓝蓝的天,爱母亲爱黄河爱我们乡田……”最近,一段陕北说书的旋律让网友们很“上头”。浓厚的鼻音,朴素的旋律,正是纯正的“陕北味”,也是我的“家乡味”。虽然已经在西安生活十多年,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陕北娃,我对于家乡的方言却始终有种深厚的情感。…
秦岭的风刚掠过高高的柞水梁,凉意便顺着古栈道的石阶,悄悄往石缝里藏。它溜过木栈板的细纹时,沾了把木耳架的温气—那是凌晨摘菌人檐角晒蔫的玉米秆,穗须还缠著乾佑河的霜。木耳架旁的石墙早浸成了深绿,缝里嵌着去岁的玉米芯,被青苔裹得软乎乎,像藏了半段旧时光。爬山虎…
风把云揉成细碎的凉雨丝便从檐角轻轻淌打湿了银杏半黄的裳也吻过桂树藏着的香石阶缝里 虫鸣渐浅一片叶随雨 旋落阶前像封信 写满夏的走远又铺成 秋的第一行惦念伞沿垂落的 不是惆怅是雨与风 低吟的短章每滴都在 窗上画轻响说秋来 恰好宜思量 (党翌菲)